由 多妈 发表于2021-10-13 22:00:31
港股市场整个九月上市的新股不算多,以医疗行业新股居多
整体行情冷淡,仅海伦司一家录得正收益(保诚不是新股)
医疗延续8月颓势全部破发
玩个谐音梗,九月≈韭月
看到后台和群里有些小伙伴也喊出医药已死的口号,看来是被伤透了心
本月的总结除了总结这批新股以外
文末会夹带一些个人思考,权当抛砖引玉吧

(数据截止至2021.10.12)
海伦司当时不看好的理由主要这三点:
-
发行估值偏离预期有点多,心理落差有点大
-
中金一鱼四吃,此外有突击入股,搞不清楚其目的
-
疫情反复对餐饮尤其是偏娱乐场所的影响
从公布出来的国配认购数量到首日上市后的表现,不得不承认确实错过了这一口小肉。
中金护盘的卖力程度别与往常,
也许是此前市场气氛热烈,中金仓廪实而知礼节而营造出来的划水形象,
环境不好了,都要恰饭就由不得你划水了(开玩笑)。
站在事后的角度尝试分析一下,当时把海伦司放在与奈雪一起比较确实有些不恰当。
虽然同处极度分散的餐饮行业,也都是连锁店,
但海伦司是行业龙一,奈雪只是龙二,两者地位并不对等。
奈雪上市前夕传出喜茶新一轮估值600亿,不少人预期按照奈雪与喜茶的数据差距,要个400亿不过分,那么距离330+的发行估值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后续的事实证明这一套并不靠谱。
在其他行业也能常常看到一个现象,行业的龙一和龙二估值相差一倍,而明明龙二各方面数据只是龙一的七八成,凭什么龙一享受高估值?
实际上这不难理解,就好像甲每年的收益率是10%,乙每年只有8%,那么总收益差一倍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地位看似接近,被追捧的程度却大相径庭。

至于谭仔,香港本土餐饮新股向来一般,公司我是没啥兴趣的。
让我有兴趣的是国泰君安,
这家保荐人偶尔会出一些小妖,暗盘和首日破发少而且幅度不大,护盘还是挺卖力的。
当时在想海伦司的表现会不会对情绪有些影响,
入场费也没多少钱,谭仔就是一个投机票,打的话就是博几顿米线钱。
分配日看到完全平均分配让我想起操作相似的VESYNC,以为会有好戏看。
结果,平平淡淡~

(数据截止至2021.10.12)
还是一片绿油油,这三家说实话质地平平。
堃博是直接放弃,测评的时候就说过90亿估值偏贵,放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更是贵的明显。
它的业务独立作为一家公司是比较勉强的,还是作为医疗平台公司中的一个部门比较适合它。
创胜集团应该是这三家里面质地较好的一家。
即使产品都是打的头破血流的赛道,但好歹有点差异化可以讲讲。
此外创胜本来是CDMO业务发家,相比其他单纯的生物制药公司 ,CDMO基础对管线研发是有助力的。
况且CXO应该是目前医疗板块最稳健的赛道之一,创胜就算实力不算很强,起码沾上了边。
创胜招股期间大A的CXO股价有所反弹,上了几个白嫖,
到了截止前觉得港股这边的情况似乎没太跟上,两边市场还是有点分化,
还有对高份额的国字头基石是否会看中短期利润有点保留,最终还是保守一点撤单。
和誉境况跟创胜比还差一些,有证明研发实力,而管线产品却没啥优势和亮点,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看完创胜的表现以后,基本打消了对和誉的念头。
总的来说,这些票可圈可点的地方是有的,只是没有牛到可以点燃情绪吧。
至于东莞农商,咱就不聊了吧。

这一节聊一下个人对医药行业的感受,想到哪聊到哪,会超出打新范畴。
医药行业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行业之一,这个行业我是长期坚定看好的,个人在医药板块的持仓也不少。
凯恩斯有句名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医药这条线正确就在刚需,说得不好听只要人没有死光,医疗的发展永远有需求。
正确的好处是投资难度是不高,最粗暴的方法,找个医药指数躺平定投,长期下来足以击败很多人。
医药行业这几个月是遭受毒打没错,然而回首过往,更多时间还是yyds。
模糊最主要是两点,其一就是认知壁垒高,而且这壁垒似乎无处不在。
创新药一大堆靶点一大堆适应症晦涩难懂,研发也不知道会不会失败;又或者是给一个器械,技术牛不牛、实操好不好用难以感知;卖水的CXO们经常一大块非经常性损益,业绩到底能不能延续;业务相对好理解的医疗服务,又不知道水平高不高,口碑好不好。
个人认为正是由于太容易正确,加一点政策调控,为大家制造一点分歧。
否则哪里来的上车机会,又如何暗合七亏二平一赚的规律?
大A8月底整个医药板块的大崩盘,后视镜看一看是不是孕育了不少优质公司的入场机会?
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个段子,关于行业属性的鄙视链的。
市场普跌一堆研究员蹲在一起哭,突然消费和医药的研究员问到:“你们是谁?配和我们一起哭吗?”
纵使这段时间“煤飞色舞”,但很难否认机构中最容易被“优化”的,搞周期的研究员会名列前茅。
相比这些发市吃三年的行业,医药对投资者的考验算是比较轻的了吧?
万事万物皆有三衰六旺,要相信优质公司,强者永远恒强。
个人认为不同于大A医药板块现在修复不少,短期内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港股虽有百济神州冲上过创新药一哥的宝座,但帅不过三秒,
调控的恐慌逐步退散,而资金的关注度还没有完全起来,呈现一个分化的格局。
而新发行的18A公司普遍市值小,处于商业化早期,有研发失败的可能,
财务上还带着或大或小的亏损,尤其是这个月发行的这几只医疗新股,都是缺钱得很。
再者,包括8月上的心玮和先瑞达,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缺点,管线比较单一。
单一的管线意味着风险较高,也是不受待见的一个原因。
相反平台型的公司在眼下就会更受青睐,因此一些招股书中这些药企也喜欢把自己标榜成平台型公司。
当然,最终平不平台招股书说的不算,还是市场用脚投票。
因此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公司看起来就没那么美了。
也有点如百心安等嫌发行环境不好也支撑得住的,就干脆让聆讯失效,选择晚一步择机上市。
香港市场虽然问题多多,但仍然是生物制药公司上市的集中营,现在不是18A死了,只是此前良好的市场氛围掩盖了一个道理。
不止一个小伙伴曾经问过我,打个新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去看招股书分析质地?公司的质地真有大环境和情绪影响那么大吗?
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公司的原因,除了质地好上市上涨的概率更高之外,还关乎到后续操作的选择。
所谓的选择,就是这家公司是否有更长远的逻辑与价值,可以作为持有的对象?
远一点的有去年18块多上的海吉亚,如果作为持仓标的,到现在可以说妙不可言。

或者即将上市的微创机器人我很感兴趣,也是计划作为持有对象,按照现在的市场环境如果发应该估值不会太高。
打新目的可能从短线获利变成了中长期建仓操作,如果发行估值合理,打新拿一部分筹码,上涨则短期内有安全垫皆大欢喜,破发的话还可执行其他操作计划。
就如同市场的钟摆永远不会停留在六点的位置,很多时候有些公司,看得懂价值看不懂价格。
单纯打新而言,坦诚说短期走势,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应当与公司质地平起平坐,甚至像现在略高一筹。
细心的小伙伴应该有发现近期的测评,都没有中签操作策略一节,并不是忘了写。
而是我认为纯短线打新,上市就离场基本是纪律,结果差别更依赖出场时机的选择,盘面瞬息万变,靠的是每个人的交易能力。
建议持有的话又跟打新的短期性相背离,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小伙伴对公司的并没有深入的认知和后续继续跟踪的意愿,
此外港股没有涨跌幅限制,以机构主导的市场敏感性更高,暴涨暴跌是常事,大A的抄底思想放在港股就很危险,导致持股体验不好。
题外话吐槽一下,香港市场素来优越感强烈自以为先进,殊不知时代早已改变,
比如今天打个台风就取消交易时段,我们山西、河南洪涝,救灾跟开市有关系吗?
港股市场的医药股往往蛇龙混杂,误判谁也无法避免,但我却只能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贸然建议持有恐怕会更加误导。

延伸一点,按常理讲打新游戏应该只是投资组合中较小的一环,都会有其他的投资项目,比如二级市场买入的股票。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除了研究持有公司之外,很多时候也会研究它的竞争对手或是上下游。
投资者嘛,本就是应该是这个星球最八卦的人,知己知彼越深越好。
在一个行业里,大量的公司藕断丝连,它们之间遵循着行业的游戏规则,既有竞争又有联系,多了解其他公司对拓展自身能力圈有很大益处。
说来惭愧,实际上这个票的错过并非是出妖,而是个人的认知不足。
还记得这个票第一次上市时终止了,而后重新上市降价卖,
公司的市值也不大,我当时沿着惯性思维就觉得这票不行,没有过多关注也就当做投机票处理了,直到上市以后表现强劲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在看东富龙,看着看着想起森松,忽然发现事情不简单。
没错,森松跟东富龙一样,也算是医药行业的“卖水人”。
分析的时候有看到其制药设备业务的快速增长,却没太当回事,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固有的化工设备业务上,没有进行深究。
真是一叶障目,是送分题没做对的感觉,错过一只高弹性的标的。
况且森松的发行估值相对于同行,还十分便宜。心塞agagin。
可见,因为此前没有对药企的上游制药设备投入足够的关注,机会摆在眼前却没有抓住。这种公司之间似有幻无的联系,就是认知差的具体表现。
所以认真阅读每家公司的招股书并加以分析,除了之前的原因,还有是出于对自己负责。
毕竟除了资产,知识也是可复利的事物,所谓认知,唯熟手尔。

作者:多妈
公众号:多妈复利社
发布时间:2021-10-13 22:00:31